第211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殷天羿好奇地看了他写的第一题答案,竟然是孔明?

  他思索了一下, 仲尼可不就是孔子的字吗?日月合在一起不就是“明”吗?

  等他回过味来, 萧越已经填完剩下的所有答案了。速度快的让殷天羿和蔡芷文瞠目惊舌。

  他们原本还想努力努力猜一猜灯谜的, 却没想到萧越太能干, 没给他们这个机会。

  萧越将答案上交给导演组, 工作人员经过核对最终确认:“全部正确。”

  话毕,就交给他六个锦囊,外加一个装着银子的荷包,“所有的线索都在这里了,银子也在这儿,祝您早日寻到宣德炉。”

  A组的进度之快直让B组眼红,可心再急也吃不了热豆腐,破解不了灯谜就拿不到锦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A组先行一步。

  得到锦囊A组的成员离开了任务的出发点,寻了一处安静的地方查探锦囊寻找线索。

  蔡芷文打卡其中一个锦囊用着不甚标准的港普小心翼翼地念出字条上的话:“外炉底印有铭文‘大明宣德年制’,字体一为小篆,二为欧阳询体楷书。不论是何字体,“德”字右边“心”上省了一横,号称‘省一德’,据说是为了避讳明宣宗的。”

  紧接着萧越又接连打开了三个锦囊,里头的内容全是一堆关于宣德炉外形的描述。类似于“敞口,扁鼓腹”之类的文字。

  殷天羿打开第五个锦囊,“宣德炉是在宣德三年由明宣宗参与设计监制的铜香炉。由当时官至且兼任工部尚书的杨荣奉旨负责铸造,工部侍郎吴邦佐具体执行,铸造共计3000件,自此之后便封炉不铸。”

  念罢他不由皱皱眉,这个锦囊里头的内容就是介绍宣德炉是什么,对于完成他们的任务感觉没什么用啊。

  想着,他又打开了最后一个锦囊,“这批铜香炉绝大多数陈设在宫内,也有一小部分被明宣宗赏赐给了大臣和皇亲国戚,以及香火旺盛的寺庙。”

  念着,殷天羿突然意识到:“咱们现在可以不用去集市上白费力气了。这东西是皇家制造,现在又是明朝,普通百姓哪有这机会能见到这东西?”

  “也就是说,咱们只要去这宫里就能找到宣德炉了?”蔡芷文不解地问道。

  “不对。”萧越摇摇头,“如果只是在皇宫里找节目组不会这么大费周章地让咱们玩猜灯谜游戏。而且皇宫太大了,咱们不可能在一天的时间内找完的,肯定还有别的线索。”

  “难道是在寺庙或者皇亲国戚王公大臣那儿?”

  就在两人低头沉思的时候,一旁在那儿玩着锦囊袋子的殷天羿突然惊道:“你们快看这锦囊里有东西!”

  二人听闻连忙转头去查看,就见殷天羿将所有锦囊袋子全部都翻了个面,只见每个锦囊的内里都绣着一个字。

  “‘杨东三’、‘辅政之’……什么玩意儿啊?看不懂啊。”蔡芷文发挥了她的脑洞,“难道是要我们找一个叫杨东三的人?然后让他来帮皇帝辅政?”

  “不可能吧。”萧越表示不赞同。“肯定还有别的涵义,是不是字的顺序不对啊。”

  听闻,殷天羿像是想到了什么。他低头仔细查看了锦囊的颜色,发现它们每一个的颜色都不一样。

  红、橙、黄、绿、青、蓝……

  殷天羿一边想着一边将锦囊按照这颜色的顺序排起来。于是原先不明其意的六个字变成了——“三杨辅政之东”。

  蔡芷文看了一眼,摇摇头,“还是看不懂啊。”

  就在这时,萧越不由瞪大眼睛一拍大腿,乐道:“我明白了!”

  蔡芷文不解地看着他:“你明白什么了?”

  萧越没有答话而是上来就给殷天羿一个熊抱,夸赞道:“小羿你果然是人间锦鲤啊!”

  殷天羿:“?”

  “‘三杨辅政’指的是明朝初年三个姓杨的辅政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啊!”

  蔡芷文:“啥?”

  殷天羿:“……没文化,不认识。”

  萧越:“……”

  跟拍的摄影师简直要笑趴下了,第一次见这么画风清奇承认自己没文化的爱豆。

  蔡芷文道:“‘三杨辅政’算是知道了,那后面两个字呢?‘之东’又是啥意思?”

  萧越听闻笑了笑,解释道:“这三杨都不是一个地方出来的,根据他们居地所处的位置,人们将他们分别称为西杨,东杨和南杨。而这东杨恰好指的就是老家在福建建安的杨荣。”

  “所以说,这个锦囊里头的字条只是用来迷惑我们的,真正的宣德炉应该在杨荣的府上?”殷天羿一点就通,指出了事情的真相。

  “对。”萧越解释道:“根据历史的记载,明宣宗确实特别喜欢赏赐人东西,经常赏赐大臣自己的字画。”

  “再加上刚刚那些字条上写的,宣德炉是由杨荣奉旨负责督造的,而且一小部分的宣德炉确实被明宣宗赏赐给朝臣皇亲了。所以杨荣会有宣德炉并不不奇怪。”

  弄清楚了谜题,三人便也不浪费时间当即就要去寻杨荣的府邸。

  身为都城,顺天府自然是非常热闹的。车水马龙,道路宽阔且四通八达,来来往往的都是人,有挑着扁担卖些小玩意儿的,也有在街边开店卖吃食的,甚至还有骑马而过的官差。

  一众嘉宾在看到这一繁华景象感叹之余不由想起先前乐鹏吐槽节目组制作经费不足的话。

章节目录